明媚的阳光透过崭新的玻璃窗金鼎配资,在刚粉刷完的墙上留下温暖的光斑。电钻的嗡鸣声取代了工地以往的沉寂,工人们忙碌不停,正在为一处康养基地的配套医院完成装修和粉刷作业。
金鼎配资
而就在不久前,这家康养企业还面临着高额债务与破产清算的困境,如今又是如何“重获新生”,一步步走上“康复”之路?
山穷水尽:债务危机如何解?
作为当地一家综合性农业科技开发与老年休闲养老公司,新某公司通过打造度假农庄、养老基地等为“银发”人员提供康养服务。
然而,受经营策略影响,新某公司的经营逐渐陷入困难,因长期拖欠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2019年8月,高要法院裁定受理新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广东某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张仁贵仔细核查新某公司的债务情况,发现其债务总额高达2.03亿元,牵涉60多名债权人与供应商,盘根错节。

“一旦处理不好,对上下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张法官心想。
正当张法官准备加快推进清算程序时,破产管理人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新某公司财务账册不完善、破产经费不足、审计报告无法作出,清算工作的进展极其缓慢。
考虑到新某公司的财产价值与需要偿还的债务差距较大、财产变现困难等现实状况,为了妥善办理案件,张法官积极联系管理人与新某公司实控人谢某,了解其偿还意愿,试图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法官啊,这家企业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康养产业也有很好的前景,我——”谢某深深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还想经营下去……”
一边是60多名债权人与供应商的合法权益金鼎配资,一边是企业经营者的期许,如何化解这场危机才能平衡好双方的利益,取得最大“公约数”?
绝处逢生:“预和解”机制破僵局
作为新兴“银发经济”业态,康养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未来前景非常广阔。
经过一番思虑,张法官认为企业还有挽救价值,便引导管理人从破产清算程序转向破产和解,并充分释明破产和解的优势。
“如果债权人、债务人均有和解意愿,也能找到新的战略投资人注入‘活水’,未尝不可以试着促成各方达成和解协议,为企业‘康复’争取机会。”
2022年4月,在法官的引导下,新某公司首次向法院提交了《破产和解可行性报告》。根据报告的内容,张法官及时提出意见,要求新某公司与管理人提供明确的战略投资人,并提供可行、可靠的清偿方案。
“现在的和解方案还不够完善,如果债权人会议无法表决通过和解协议,那么案件便失去回转的空间和可能,企业只能走向破产。”张法官分析道。
为了确保和解工作有序推进,张法官及时引导管理人与谢某创新运用“预和解”机制,通过与债权人逐一联系、沟通说明情况,并组织和解意愿的“预投票”,在债权人会议前极力取得各债权人的谅解与信任。
另一方面,根据管理人提交的材料,张法官对新某公司的债权进行逐笔核对,确认了60笔无异议债权。
各方面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新某公司实控人谢某传来好消息:新的投资人确定了!

在此前提下,越来越多债权人同意与新某公司和解,并陆续达成一致的和解协议,并给管理人与谢某拟定最终协议提供了更多完善建议。
2024年11月,在“预和解”工作基础上,新某公司与债权人达成一致,围绕法院确认的债权,重新向法院提交了破产和解协议草案,双方同意引进新的投资人协调合作,并由债务人在3年内分期偿付2亿余元。
2025年5月,新某公司与投资人支付了将首期清偿款280万元,同月28日,新某公司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召开,表决通过了破产和解协议。法院依法作出裁定,认可该破产和解协议,并终止破产程序。
柳暗花明:康养企业焕新生
2025年10月,一晃五个月转眼而过,在投资人的帮助下,新某公司如同“大病初愈”般逐渐“康复”,企业的各项手续、证件也在重新办理当中。
“我们准备打造一处适合老年人休闲养老的生活基地,这里正在兴建一家医院,是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之一,目前已经在装修阶段了,那边我们计划打造一批种植、垂钓等农耕渔乐设施……”

站在“重获新生”的土地上,谢某神采奕奕地向张法官比划着未来的蓝图,眼里闪烁出久违的激情与笃定。
午后的阳光温润而明亮,将崭新的楼宇照耀得熠熠生辉,宛如一簇簇金黄色的织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图景。
从破产清算的“绝境”到和解后的“重生”,新某公司6年“康复记”终于迎来尾声,不仅实现了法律意义的“康复”,更驶向了产业发展的全新起点。
破产审判并非仅仅是企业的“终点”,也能成为困境企业新生的“起点”。这是高要法院坚持“救治为主、清算为辅”的破产审判理念,巧妙运用“预和解”机制促成债权债务双方达成破产和解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高要法院通过深化破产审判机制改革,高效审结破产案件4宗,化解债务金额4.62亿元,以司法的理性与温度为更多有挽救价值的企业纾困解难,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出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
资料来源:高要区人民法院
炫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