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诚邀历届毕业班级加入庆祝母校50华诞'千班万元'班级捐赠活动,重拾青春炽热初心跟投之家,献礼母校五十华诞!”据媒体报道,信阳师范大学近日在往年毕业生中发起“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对有意向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针对不同额度的捐款,校方将对捐款校友进行不同程度的答谢。这一倡议迅速引发网友质疑。
这份倡议之所以引发争议,并不在于校庆捐款活动本身,而是所谓的“秉承自愿原则和公益性,多少不限”,暗含“任务指标”的摊派性,这会让浓浓的母校情谊背负一种莫名的压力感。
这份标定了捐赠金额的倡议跟投之家,伤了谁?
伤了校友的感情。对许多校友而言,母校是承载青春美好记忆的地方,带着母校的印记在社会上闯荡,“功成名就”后尽可能回馈母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千班万元”的倡议,会让一些人感受到压力。这个标定的目标就像一根无形的牵引绳,捐多了有负担,捐少了没面子。多少有些强制意味的捐赠倡议,难以真正做到完全自愿。
伤了母校的形象。校庆是什么?是校友重聚的青春派对,是回顾过往的成长纪念,是凝聚力量的情感共鸣。有网友评论:“母校给我的印象,原本是‘传道授业’,现在变成了‘伸手要钱’。”母校固然有向前发展的需要,向校友募捐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不能把母校的发展需要变成校友的必然义务,更不能把“求支持”变成“定指标”。此前,也有高校向校友发起捐赠倡议,即便是捐赠1分钱的校友,也会收到母校精心制作的电子感谢证书。这种不设金额门槛、只重情谊传递的暖心设计,充分体现了对校友心意的平等尊重,更彰显了教育机构的人文温度。其实,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对母校的深情告白。
伤了捐赠的本质。捐赠的本质是什么?是“我想给”,而不是“要我给”;是“我愿意”,而不是“你要求”。眼下,从缴纳班费到校庆捐赠,从购买校服到订阅教辅,不少学校都打着“自愿”“爱心”或“教育所需”的旗号,实际却以公开接龙、设定最低金额、道德绑架或区别对待等方式,对学生及家长形成隐性逼迫。“捐多少”“买多少”一旦与“有没有面子”“受不受重视”挂上钩,自愿就会大打折扣,捐赠就失去了它最珍贵的意义,只会让人心生隔膜。
校庆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跟投之家,不能沦为校友财富的“攀比竞技场”。或许有人倾囊相助,或许有人默默祝福,但只要是源自真情的片瓦之诚,都是对母校最珍贵的反哺。
炫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