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投
本文收录于 #众说百千万
“以前这地方都是荒草,现在高楼一天一个样,眼看着就快封顶了!”说话间,目光随吊臂上的建材移向高处,叶木真的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作为蛟湖村第二村民小组组长,他关注着眼前这片蛟湖产业园的建设进展。
叶木真脚下的土地,是一块曾荒废十年的村集体留用地;他口中的“大变样”,则藏着深汕合作区留用地的蜕变密码。
过去,整村搬迁留下的一块块留用地,或是紧邻核心区的“黄金地段”,或是产业规划里的潜力空间,却一度因开发无门而闲置。如今,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深汕合作区大力推进村企合作,让这些“沉睡的金土地”彻底“醒”过来,化作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企业拓业的“共赢基石”。
“爆改”留用地,村集体年入千万
困局▶▷
“金土地”闲置,好“牌”难出手
整村搬迁后,深汕合作区内不少村落都手握留用地这张“牌”,但如何打好牌,却成了普遍难题。
地处鹅埠起步区的蛟湖村就是典型代表。该村留用地位于鹅埠街道大德路和创富路交汇处西北侧,紧邻区管委会大楼,约11.73万平方米的地块交通便利、配套完善,说是“黄金地段”毫不为过,却“沉睡”了整整十年。
“一来我们村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去自主开发),二来村民们普遍不了解政策。”提起这块2013年就“拿到手”的留用地,蛟湖村党总支部书记叶启忠的语气中仍有几分遗憾。
蛟湖村不是个例,云新村、元新村等也面临类似困境。整村搬迁后,留用地分散、开发效率低沪深投,“捧着金饭碗没饭吃”,成了当时几个村落的共同写照——留用地本是政策赋予的发展红利,却因缺乏有效开发路径而长期闲置。
破局▶▷
村企合作,盘活留用地
改变始于蛟湖村。2023年3月,在区管委会的牵线之下,蛟湖村委会与深汕城投公司正式携手,签订蛟湖产业园合作协议,以“政府监管、企业运作、村集体合作”模式,推进蛟湖村留用地开发。
这是深汕合作区首次尝试“村企股权联建”:村集体出地,国企出资金、出技术,共建蛟湖产业园。这步棋,让闲置的留用地彻底“活”起来了。
同年下半年,蛟湖产业园开工建设。两年来,一栋栋高楼以“深圳速度”拔地而起。据深汕城投公司项目副经理关骁峰介绍,目前项目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厂房和宿舍将完成封顶工作。
蛟湖产业园主体部分即将完成封顶。
蛟湖村的成功,让全区其他村看到了希望。小漠街道云新村、元新村紧随其后——云新村委会新田坑村民小组、大云坡村民小组和元新村委会金兴围村民小组先后与深圳市深汕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村企合作”,引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留用地摇身一变成了优质产业空间。
不同于蛟湖产业园的“股权联建”,汽车城项目更侧重国企主导租用:村集体把留用地租给国企,国企负责建设、招商,村集体按年拿租金。
“村企合作”开发模式不一而足、因村制宜;相同之处则是,村集体不用愁开发,企业不用等招拍挂拿地,双方打开了共赢局面。
新局▶▷
村集体与村民增收,产业园聚“链”发展
村集体“兜里有钱”,村“两委”谋划起民生工程更有底气了。
叶启忠算了一笔账。“蛟湖产业园建成后,第一年村集体就有1000万元收入,后续每两年递增3%,25年合作期总共到手2.9亿多元。”他乐呵呵地补充道,“到期后土地和相关物业还会归还给我们村集体,这是留给子子孙孙的一条后路!”
云新村则喜提留用地租金。“跟汽车城达成合作之后,每年都能拿到600多万元,平均下来每个村民每年能分2万元。”云新村党支部书记陈贵添介绍道。
家门口土地“生金”,村民们的日子也多了盼头。
“我现在就在产业园附近做点小生意,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一家人一年分红能拿个小十万块。”据元新村村民林少波介绍,过去当地没有产业支撑,不少村民只能到惠东去打工;如今留用地出租,村里有分红,产业园还主动与村集体联合搞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学手艺。
对企业来说,合作也划算。
“相对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前期的成本会稍低,同时可以让村集体更多地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之中,更有利于我们后续的建设和相关企业的生产工作。”深圳市深汕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垦解释道。村企合作简化了复杂的土地审批流程,企业能快速落地项目;加上村集体和村民的支持,项目推进少了阻碍。更关键的是,留用地紧邻产业园区,能快速配套上下游企业——例如云新村产业园已引入京西重工、延锋国际等企业,产业聚“链”成群,企业也享到了产业集聚的红利。
落地云新村的产业园内,厂房陆续投产,工人们忙碌其间。
如今,蛟湖产业园拔地而起,云新村的厂房陆续投产,留用地的蜕变还在继续。这不仅是土地的“新生”,更是乡村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村集体靠地增收,村民靠园就业,企业靠地发展。深汕合作区一块块留用地的华丽蜕变,正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答卷上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视频/采写: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曾灿奎 记者徐臻
统筹:谢晓莉 林伊晴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沪深投
炫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